塑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,比如餐具、玩具、電腦、醫療器械、建築材料、居家用品、工具和水管等都有塑料的身影。盡管塑料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,但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塑料是怎樣生産出來。本文将向您介紹齒輪泵在聚合物生産中的典型應用。
塑料分爲很多種,制備工藝也不盡相同。塑料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初。第一個塑料專利是1859年John Wesley Hyatt獲得的,他發明了賽璐珞(celluloid),一種象牙的廉價替代品。他發現在硝酸纖維素中加入樟腦會發生“塑化”作用。于是賽璐珞大量用來制作台球、梳子、紐扣、假牙及其他産品。1951年,Phillips石油公司的兩位化學家開發出了聚丙烯和聚乙烯,他們的發明成爲了今天塑料産業的基礎。
現今大多數塑料的生産工藝始于原油。談到原油,一般我們會想到由它而生的汽油。實際上,一桶原油的收率大約隻有40%爲汽油。石化廠爲了得到汽油及其他很多有用的副産品,将原油置入罐内加熱,根據各種成分沸點的不同進行分離。這些成分被稱爲“餾分”,而這種工藝被稱爲“蒸餾”。在溫度達到150℃左右時,汽油從原油中被分離出來,氣相的副産品乙烯和丙烯在加熱到840℃時從餾餘物中被“裂解”出來,成爲塑料的原料。
這些氣體成分,也叫做單體,将進入一個反應釜。反應釜内的溫度和壓力根據生産的聚合物的不同而各異。單體分子鏈之間在熱和壓力的作用下聚合形成長鏈,我們稱之爲聚合物。随着反應的進行,重質量的聚合物沉到反應釜底,于是适用于高溫、高壓、高粘度的齒輪泵就派上了用場(如圖1)。
抽出熔融聚合物
因爲反應釜内大多爲真空狀态,齒輪泵往往被螺栓直接連接在反應釜底以減少所需汽蝕餘量。這時,由于聚合物中還含有大量的溶劑,物料粘度還不是特别的高,大約在150000cP左右。釜底抽出齒輪泵需要有特殊的設計,來适應入口的低壓及耐高溫性,以抵消鋼材在200℃高溫下的熱膨脹。泵的入口被設計成錐形大敞口,可幫助物料進入泵内,夾套可用蒸汽或熱媒加熱泵身。
另一種工藝“氣相聚合”使用稍有不同的反應釜。在這種工藝裏,乙烯和催化劑在環式反應器中循環,反應溫度也稍低一些,爲85~110℃,于是會引入溶劑來降低反應釜散發的熱量。聚合物不再是熔融狀态,而是粉狀。粉料需經再熔融後造粒。粉料通過漏鬥進入雙螺杆擠出機或混合器,在其中被融化、均化(需用如圖3所示的泵加入添加劑),再進入一台混煉泵,混煉泵将熔體推入前述的切粒機。粒子被冷卻、幹燥、裝箱售賣。
舉一個塑料管材的擠出工藝爲例,粒料首先經喂料漏鬥進入單螺杆擠出機,從擠出機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漸被融化、混合(有時會添加色劑或其他添加劑)并均化,熔體被擠向模頭制成管材,最後經水槽冷卻成型。
盡管擠出生産可以不用齒輪泵,但在擠出機的末端加入一台齒輪泵可以保持穩定性和産出質量。齒輪泵,這裏常稱爲熔體泵(如圖5),是正位移式泵,每轉的産出量是恒定的。齒輪泵在這裏可承受高壓力,它能比擠出機更加有效地減壓以克服系統來自模頭和換網器的背壓。
Maag熔體泵的容積效率爲98%~99%,而擠出機的效率僅有45%左右。這表明加入擠出泵後會節省總的電力消耗。同時擠出泵代受了擠出機承受的高壓力,昂貴的擠出機部件也就減少了磨損。擠出泵的整個系統,包括驅動部分和控制部分,通常在幾個月内就能由自身帶來的廢料減少和産能提升而收回成本。
熔融聚合物齒輪泵是高端設計的正位移泵。爲了應對高溫、高壓和高粘度工況,聚合物泵制造商必須了解泵的各種材料性能,充分掌握聚合物本身以及它們在不同運行工況下的特性。